本站讯(学生记者 王健)岁月流转,战火与硝烟早已荡然无存,留下的都是令人深醒的过往。流血与牺牲,换来的是社会的进步与思想的解放,用身体堆砌的城墙与阶梯,更是推动我国变革发展的力量源泉,犹如星星之火,以燎原之势改变着周围的一切。7月11号上午,宜春学院数计(服务外包)学院大学生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队一行来到萍乡这座红色革命城市,开启了暑期大学生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的序幕。
烈日炎炎,实践队前往位于萍乡安源区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参观学习。正如刘少奇、朱少连在1923年8月合著的《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》中所叙述的:“这一次罢工,共计罢工5日,秩序极好,组织急严,工友很能服从命令。俱乐部共费计一百二十余元,未伤一人,未败一事,而得到完全胜利,这实在是幼稚的中国劳动运动中绝无仅有的事。”虽短短五日,却也是无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、浴血奋战,历经千辛万苦所换来的。队员们通过参观学习,深入了解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背景、过程和结果以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,了解了党领导工人罢工,开展农民运动,建立革命统一战线,参加武装斗争,根据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,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过程。
安源路矿工人罢工纪念馆系统地介绍了1921年至1930年间,中国共产党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开展罢工斗争、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,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。实践队参观了该馆陈列的六个部分,包括:(一)三重压迫下的路况工人;(二)组织起来;(三)路矿工人大罢工;(四)“二七”惨案后的坚持和发展;(五)工农联合,志愿北伐;(六)秋收起义,武装割据;深入了解了安源路矿工人投身革命的热忱和决心。
安源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安源革命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的西侧山坡,安葬着部分烈士的遗骨,花岗岩牌坊结构象征着烈士们纯洁的革命品格。实践队来到烈士纪念碑前,为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先烈默哀。随后,实践队一行来到了位于萍乡市中心的秋收起义广场,参观了秋收起义纪念碑,学习了纪念碑上浮雕的内容,深深地被秋收起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所震撼。